当前位置:
号称万亿级的生鲜市场,为什么没有一家能盈利?
时间:2020-07-06 00:50 来源:生活网

号称万亿级的生鲜市场,为什么没有一家能盈利?

刚刚过去的2019年,生鲜电商一片哀鸿。

回顾来看,呆萝卜、鲜生友请等中小玩家相继被爆出关店、融资失败、暂停服务等负面消息;美团等巨头们也一边战略收缩,另一边,又在重新开发新业态来布局。

中小玩家们死伤不少,巨头们也在相继战略调整。

从去年4月开始,美团旗下的小象生鲜先后关闭了无锡、常州的5家门店。美团方面对此表示,关店原因是因为经营表现不佳、门店亏损。5月,盒马首次关店,盒马给出的说法是经营战略进行调整。7月,永辉超市(601933,股吧)旗下的“超级物种”上海首家五角场万达店关闭。

整个2019年,关停、倒闭、资金链断裂等事件,让在其他赛道屡试不爽的烧钱的玩家们付出惨痛的代价,原本被资本给予厚望的生鲜电商行业频繁爆雷。

号称万亿级的生鲜市场,为什么没有一家能盈利?

手握巨资的巨头们显得更谨慎。相比于中小玩家“一条命”玩到底,巨头们往往都是及时止损,浅尝辄止的背后,是他们对流量的焦虑。

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公司有相对基因,百度擅长技术、阿里擅长运营、腾讯擅长产品。

立足于生活服务类的美团,似乎在“基因”上更接近于买菜这件小事。

从美团APP上不难看出,“美食、休闲娱乐、外卖”等业务占据首页。美团买菜APP的线下推广也继承了美团起家的“地推铁军”,而此时行业氛围低迷的现状下,美团的入场颇让人不解。

号称万亿级的生鲜市场,为什么没有一家能盈利?

美团买菜会是一个例外吗?

在试水大店模式失败后,美团买菜正在将业务延伸至到家配送模式。

号称万亿级的生鲜市场,为什么没有一家能盈利?

美团以便民服务站为中心,配置三餐生鲜产品和日用品,辐射周边3公里半径范围,向居民提供配送和自提服务。

2019年初,美团买菜“App+前置仓”模式在上海登陆,此时的美团买菜在整个生鲜市场中并不惹眼。

随后又扩展到北京、武汉两地。早前北京、上海两地只提供即时配送服务。2019年7月美团买菜进入武汉后,才推出“今日下单,次日取货”的自提服务。

以上海的生鲜电商为例,相比于专注到家配送的“叮咚买菜”和自体服务的“食行生鲜”,美团买菜似乎是将两者的模式杂糅在一起,既有配送,又有自提。

相比生鲜门店,虽然前置仓省去了装修成本、产品也可以用最高限度进行陈列,加之无需配备过多店员,成本相对较低。

但是,当自提站点和生鲜门店处在同一位置,不仅会给消费者造成混淆,更显示着自相矛盾的业务。如果消费者在生鲜门店可自行购物,何必还要在线上购买后去门店自提?

如此鸡肋的模式对消费者并不友好,如果美团能够仔细审视“生鲜”二字就应该知道,人们对于生鲜产品的首要需求就是即时性。

在上海这以生鲜电商竞争最为惨烈的市场,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能立足和顶着“30分钟送达”的标签不无关系。

美团刚关闭部分小象生鲜,就急忙推出“到家”、“自提”双运营。美团买菜的种种改革举措不难看出,生鲜业务频繁的战略调整显示出他们对盈利模式的渴求。

美团对生鲜业务的渴望,以至于在买菜模式上的激进,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美团对生鲜电商的焦虑。

从各家在生鲜电商上的一轮轮实验来看,目前他们并未总结出一套成熟的盈利模式。

号称万亿级的生鲜市场,为什么没有一家能盈利?

对比互联网其他行业,有人认为,生鲜电商这个赛道终究是属于巨头们的,但通过巨头们一边战略调整,一边尝试新业态,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,目前还没有一家能真正摸清楚这个赛道的玩法。

真实的数据是,目前整个生鲜电商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,整体的生存状况其实非常艰难,能实现盈利的仅为1%。

不过这个万亿级别的赛道,还是引得一众玩家争相入场。以阿里、京东、苏宁、美团、永辉等巨头的入局,使得整个赛道的竞争气氛更加紧张。再加上此前大面积的亏损,资金可能会冷静下来,这对于中小部创业玩家来说,将会带来更大的资金压力。

号称万亿级的生鲜市场,为什么没有一家能盈利?

Trustdata移动大数据检测平台发布的2019年9月生鲜电商MAU榜单,每日优鲜、盒马、叮咚买菜分别位列前三。其中,每日优鲜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应用用户占比均超过50%。盒马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应用用户占比均接近30%。

2019年生鲜电商这些大事件释放出的信号虽然让一众观望者却步,但2020年,依旧有很多新老“玩家”继续入局加码,或许生鲜电商盈利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

号称万亿级的生鲜市场,为什么没有一家能盈利?

号称万亿级的生鲜市场,为什么没有一家能盈利?

蓝鲸财经 / 新浪财经 / 和讯名家 / 界面 / 创业邦 /

凤凰新闻 / 今日头条 / 搜狐新闻 / 网易新闻 / 一点资讯  新知网 / UC新闻 / 微博等30多家媒体入驻账号

作者 ∣ 汤姆

编辑:admin